别具棱峥骨相清,读书原不慕公卿。
一官贫到无长物,七秩年犹累至情。
南浦帆归才几夕,西河泪尽痛今生。
只知重作天涯计,遽尔寻儿地下行。
悼外
介绍
《悼外》是一首清代言情诗,由清代诗人言忠贞创作。《悼外》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
言忠贞的生平背景为理解《悼外》提供了重要线索。施震福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举人,曾任扬州府教授。作为学者,施震福的生活可能较为清苦,这从他的诗作《话雨楼诗草》中可见一斑。言忠贞的诗歌创作生涯始于清初,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关注,其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了解《悼外》的文学价值和特点有助于深入赏析。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言忠贞对于妻子深沉而复杂的情感。通过对妻子生前事迹的简略叙述,言忠贞表达了对其深深的怀念和敬爱之情。这种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接描述可能导致的情感过于直白或生硬,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出作者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愧疚。此外,《悼外》中的一些诗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如“只知重作天涯计,遽尔寻儿地下行”一句,既表现了言忠贞面对生活的无奈与辛酸,又揭示了他对家庭责任的坚守与担当。
《悼外》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精湛的语言运用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上。言忠贞通过简练有力的词句,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文字,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这首诗在形式上也颇具特色,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这不仅符合当时的诗歌审美,也使得诗歌更加简洁明快。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悼外》,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件珍贵的文化遗产。《悼外》的创作时间处于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爱情、婚姻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在当今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悼外》所表达的情感主题和艺术追求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悼外》是一首充满情感力量的诗歌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不仅为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为后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