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庭仙

五年心事共谁论,借别胥江日色昏。
水底须眉终有相,雪中指爪已无痕。
秋风鲈脍江南味,春雨梅花处士魂。
毕竟家山贫亦好,知君亦厌孟尝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庭仙》是清朝诗人汪绎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验。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与特色:

  1. 作者简介:汪绎,字东篱,号寄庵,清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富有哲理,深受后世文人喜爱。

  2. 诗歌原文:《寄庭仙》的原文如下:
    五年心事共谁论,惜别胥江日色昏。
    水底须眉终有相,雪中指爪已无痕。
    秋风鲈脍江南味,春雨梅花处士魂。
    毕竟家山贫亦好,知君亦厌孟尝门。

  3. 诗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五年心事共谁论”,表达了诗人对长久以来未解之谜的迷茫和无奈;“惜别胥江日色昏”,则展现了离别时天色渐晚的情景,增添了一种哀愁的氛围。诗中的意象如“水底须眉”和“雪中指爪”分别象征着人的外表和内在的坚韧,而“秋风鲈脍”与“春雨梅花”则代表了自然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最后一句“毕竟家山贫亦好,知君亦厌孟尝门”反映了诗人虽身处困境但仍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寄庭仙》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更是汪绎情感世界和哲学思考的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通过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原文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