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津岭

日落无人境,停鞭借一椽。
滩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圆。
凄绝猿声里,凉生虎气边。
残黎家荡尽,何处哭苍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赤津岭》是清代诗人贝青乔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描绘赤津岭的荒凉凄苦景象而著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创作背景:《赤津岭》的创作是在作者参加宁波、镇海、定海抗击英军战斗中失败后,经历了战乱频仍、人民离乡背井的荒凉景象。因此,该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2. 诗歌内容概述:在《赤津岭》中,诗人贝青乔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赤津岭的壮丽与苍凉并存的自然景观。日落时分,诗人停鞭借宿于民家,见到滩水中月影破碎,山上松树黑影重重,以及猿啼声中的凄绝之感,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凄凉的氛围。
  3. 诗歌艺术特色:贝青乔在《赤津岭》中的艺术处理手法尤为突出,他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将自然环境与人的情绪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歌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深刻的情感表达。此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写,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人民内心的痛苦。
  4. 诗歌历史价值:《赤津岭》不仅是贝青乔个人的抒情作品,更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了清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赤津岭》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了贝青乔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这首诗不仅是贝青乔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整个清代诗歌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