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霄观海

浩渺无因溯去程,仙槎客泛正须评。
轻浮一粒须弥小,包括恒河色界清。
世外形骸杯可渡,空中楼阁气嘘成。
情知观海难为水,更有红轮向此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吞霄观海》是一首清初的七言律诗,作者是清代诗人周钟瑄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对于理解诗歌的内涵至关重要。《吞霄观海》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探索。周钟瑄,字宣子,贵筑人,康熙丙子举人,由知县历官荆州知府。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融入了这首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在面对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时的思考和感悟。

《吞霄观海》的艺术特点和主题意蕴也值得深入探讨。作为七言律诗,它遵循了古典诗词的格律规范,每句七言,共八句,结构严谨,音韵和谐。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超脱世俗的哲思。其中,“浩渺无因溯去程,仙槎客泛正须评”一句,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宏观把握和深邃思考;“轻浮一粒须弥小,包括恒河色界清”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洞见万象的哲学观念。

从文学价值和历史影响来看,《吞霄观海》不仅是周钟瑄个人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艺术魅力,使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吞霄观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追求。同时,这首诗也激励着人们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寻找内心的宁静,领悟生活的真谛。

《吞霄观海》不仅是一部具有深厚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清代诗歌创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对自然美的无限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