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入危石,乱松青到门。
隔花僧影淡,穿竹鸟声喧。
殿古藏云气,帘高入涨痕。
偶来寻断碣,零落字无存。
游仁寿古佛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仁寿古佛寺》是清代诗人卓秉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仁寿古佛寺的幽静与古老,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寺庙的深厚情感和对其历史的怀念。具体分析如下:
创作背景:卓秉恬是清代四川华阳人,字静远,号海帆。他以嘉庆七年进士的身份开始仕途,并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给事中、左都御史等。卓秉恬在道光年间历官至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端。他的作品反映了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歌内容:《游仁寿古佛寺》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仁寿古佛寺的独特风貌。诗中的“一难入危石”,“隔花僧影淡”,“穿竹鸟声喧”等句子,形象地刻画了古寺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向往。
艺术特色:此诗采用简洁的五言律诗形式,每两句为一句,共四句,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感。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历史遗迹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历史价值:作为清朝时期的作品,《游仁寿古佛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也展示了清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此外,诗人卓秉恬的个人生平和作品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文化意义:此诗不仅是对仁寿古佛寺风光的一次生动描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体现。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游仁寿古佛寺》不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体会到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也能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