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当年一谏臣,移宫事变早批鳞。
愿除曹节扶冲主,能死陈蕃坐党人。
北寺一时沈白马,中原他日怆黄巾。
封疆门户同澌灭,遗恨空留楚水滨。
应山吊杨忠烈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应山吊杨忠烈公》是清代诗人孟超然创作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明朝末年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的感慨以及对杨忠烈公的哀悼之情。《应山吊杨忠烈公》不仅体现了孟超然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对正义的坚守,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作者介绍:孟超然,字朝举,号瓶庵,福建闽县人。他的诗歌创作涉及多个题材,包括悼念、咏史等,尤以其七言律诗见长。其一生经历了从科举到学术再到地方官员的转变,最终以主讲鳌峰书院而闻名,致力于传播理学。
创作背景:《应山吊杨忠烈公》的创作背景与明末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在明朝末年,神宗皇帝之后光宗继位不久便去世,由其弟继承皇位。然而,当时的宫廷内部斗争激烈,权臣把持大政,导致国家陷入混乱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孟超然写下了这首表达对杨忠烈公的哀悼以及对社会动荡的感慨的作品。
主题内容:孟超然通过《应山吊杨忠烈公》传达了他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反思。诗中不仅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忠诚与背叛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探讨。通过对杨忠烈公的哀悼,诗人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历史变迁中正义力量的肯定。
艺术特色:孟超然在《应山吊杨忠烈公》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来隐喻社会现实的动荡不安。同时,诗中的用韵严谨,结构工整,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感和严谨的文学形式。
《应山吊杨忠烈公》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诗歌,也是孟超然个人情感、思想与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情怀,也能够从中领悟到面对国家兴亡、社会变迁时应有的态度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