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寺铁象

南唐刺史边菩萨,象教西来意能达。
铸成铁象乘普贤,兵火城中镇争夺。
普贤偶现人天身,铁象何须廿万斤。
四蹄踞地厚地裂,下有鳌戴愁掀翻。
香象人夸渡河美,欲行不行色欢喜。
神完应可却熊罴,力抟宁愁遇狮子。
当年精铁生深山,岂知铸象灵化顽。
消受香烟已千载,胡不驱去排仙班。
频年劫火烧萧寺,身不能焚齿逾利。
游魂偶洗象牙潭,魑魅无声老蛟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普贤寺铁象》是清代诗人尚镕所作,描述了南唐刺史边菩萨铸造的一尊普贤菩萨乘白象的佛像,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象征意义。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繁荣,也展示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这首诗:

  1. 诗歌主题与背景
  • 佛教意象:诗中的“普贤寺”和“普贤菩萨”均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代表了智慧与慈悲。
  • 铸造佛像:描述的是南唐时期为供奉普贤菩萨而铸造的白象像,展现了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 艺术特色与象征意义
  • 白象象征:白象在佛教中象征着纯净和智慧,通过铸成铁象乘普贤的形象,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目标。
  • 铁象之力:诗中提到铁象何须廿万斤,表达了佛像巨大的重量和庄严神圣的象征意义。
  1.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南唐时期:诗作创作于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状况。
  • 佛教文化:通过描绘铸像的过程,展示了当时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对宗教仪式的重视。
  1. 作者尚镕的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尚镕,清代江西南昌人,以工诗文著称,精史学,著有《三国志辨微》等作品。
  • 文学贡献:尚镕的《普贤寺铁象》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历史知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
  1. 文学价值与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普贤寺铁象》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
  • 社会影响:诗中通过佛教文化的象征意义,传达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审美特点与鉴赏价值
  • 诗歌风格:尚镕的诗歌语言简练,富有哲理,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审美特点。
  • 历史价值:《普贤寺铁象》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至清代佛教文化、艺术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
  1. 教育意义与启示
  • 历史教育:通过对《普贤寺铁象》的学习,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
  • 哲学启示:诗中的佛教意象和象征意义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启示。
  1. 现代应用与传承
  • 文化遗产保护:在现代社会,对《普贤寺铁象》这样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艺术创新:借鉴《普贤寺铁象》的艺术手法,可以促进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发展。

《普贤寺铁象》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扇窗口,让人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辉煌景象。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尚镕卓越的文学才能,还能从中汲取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