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 七夕

斜河界破向思路,情波一痕秋小。睡脸新开,愁鬟旧亸,料是云軿倒了。病愁多少。合付与凉飙,一齐吹扫。天上人间,风光可惜不常好。
从来艳宵易晓。再填桥几度,乌鹊应老。耕织神仙,别离夫妇,未必天孙真巧。屏山坐悄。累半臂添来,最惊寒早。墙角幽花,梦回疏雨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齐天乐·七夕》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此词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纳兰随圣驾出巡塞外,远离亲人,独自度过七夕,思念妻子而作。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词的各个方面: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词作创作于清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第一次随圣驾出巡塞外期间。
  • 情感体验:在塞外孤独的日子里,作者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在七夕这一天怀念远方的妻子。
  1. 内容解析
  • 情感描述:上片写自己七夕在塞外的心境,表达对妻子的深深相思之情。
  • 主题深化:下片化用典故进一步表达离别之苦,也有对妻子的关爱和对未来团聚的期盼。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词中通过斜河界破向思路、情波一痕秋小等意象,构建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画面。
  • 情感渲染:通过对“云軿倒了”等细节的处理,表达了对妻子病愁的同情和关怀。
  1. 文化意义
  • 传统节日: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 词人情感:此词不仅是纳兰性德个人的情感抒发,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爱情和婚姻的深切感悟和追求。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该词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是纳兰性德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 历史影响:作为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此词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力,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古代文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窗口。

《齐天乐·七夕》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抒情诗,它凝聚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