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 · 白桂花

爪雪银痕,肤云玉气,炼颜饮罢铅液。旧隐琼楼,圆因金粟,小谪仍皈净业。亭台水浸,秋到了人间无迹。不辨香来何处,飞仙广寒宫阙。
几度娥池潮汐。照三生影还明白,断羽霓裳,天上飘零曾识。下界尘红自远,算万劫修成最空色。凉透单衫,满身是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香·白桂花》是清代诗人易顺鼎创作的一首词。该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是对该诗词的详细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易顺鼎,字实甫,一字中实,龙阳人。他是光绪乙亥举人,曾历任广东钦廉道。其文学成就颇丰,除《天香·白桂花》外,还有《琴志楼集》。
  • 创作时间:该诗创作于清末,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情感。
  1. 作品内容
  • 主题思想:诗中的“不辨香来何处,飞仙广寒宫阙”表达了作者对于高洁品质与超然物外的向往。同时,“几度娥池潮汐”等句则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 艺术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将桂花的香气、秋天的景色以及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体,展现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1. 作品影响
  • 文学价值:《天香·白桂花》作为清代诗词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被后世广泛传颂,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文化传承:该诗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代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天香·白桂花》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佳作,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