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怜华月,推篷已满襟。
鸣虫和幽草,宿鸟起疏林。
秋晚东风急,过江淮水深。
悬悲老人意,念此不成吟。
八月十四宿芒稻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月十四宿芒稻河》是清代诗人范当世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八月十四宿芒稻河》是清代诗人范当世的作品,他以古文有声名,被誉为晚清名家之一。他的诗歌多表现了沈郁苍凉的风格,为晚清文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范当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幼年时期就展现了聪颖的天赋,并从王兆榛、顾金标等有影响力的塾师那里学习八股时文。
创作背景:范当世生活在清末,一个社会风气相对封闭和保守的时代。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关注和对时代变迁的期待。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范当世在青年时代结交了张謇、顾锡爵、周家禄、朱曼君等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朋友共同促进了当时通州“士风稍隘,识分敦静”风气的转变。
诗歌原文:《八月十四宿芒稻河》的原文如下:“客路怜华月,推篷已满襟。鸣虫和幽草,宿鸟起疏林。秋晚东风急,过江淮水深。悬悲老人意,念此不成吟。”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其中“秋晚东风急”一句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的景色,而“过江淮水深”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深深怀念。
文学鉴赏:范当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一种忧郁和感伤的情绪,这种情感深深地植根于他对人生和时代的理解之中。《八月十四宿芒稻河》就是这种风格的典范,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带有些许凄凉的画面。
《八月十四宿芒稻河》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范当世众多作品中的佼佼者,这首诗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研究晚清文学和范当世本人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