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阴谒岳忠武祠

不为君王忌两宫,权臣敢挠将臣功。
黄龙未饮心徒赤,白马难遮血已红。
尺土临安高枕计,大军河朔撼山空。
灵旗故土归来后,祠庙犹严草木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汤阴谒岳忠武祠》是清代乾隆皇帝在游览华山后,因未能立即拜谒岳飞庙而作的一首诗。该作品反映了皇帝对岳飞精神的崇敬和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以下是对这首诗及作者的相关介绍:

  1. 诗作内容
  • 背景与创作动机:乾隆皇帝曾游历名山大刹,以寻求心灵的平静和灵感。此次游历华山,他本有意前往岳飞故里汤阴祭拜,但因急于赶往华山,最终未能如愿。这种急切的心情和对历史的好奇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表达敬意的诗歌。
  • 诗歌主题:《汤阴谒岳忠武祠》不仅是一首纪念岳飞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自省之作。它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反省。
  1. 文学价值
  • 艺术风格:《汤阴谒岳忠武祠》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古典诗歌形式体现了乾隆皇帝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修养。同时,其押韵规整、对仗工整的特点也展现了古代诗人的创作技巧。
  • 情感表达:诗中融入了诗人的个人情感,既有对岳武穆英烈事迹的回忆,又有对自身行为的自责和反省。这种情感上的起伏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1. 历史意义
  • 政治背景:《汤阴谒岳忠武祠》的创作背景是在鸦片战争爆发之际。当时中国正处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通过这样的诗歌,林则徐不仅表达了对岳飞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 文化传承:作为清朝时期的重要文学作品,《汤阴谒岳忠武祠》不仅保存了岳飞的历史形象,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仍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汤阴谒岳忠武祠》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同样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