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端午与太岳同作

前尘隐隐梦迢迢,红染榴花泪未消。
万里沧溟初饮马,一年佳节又鸣蜩。
纫兰不尽离骚意,采艾愁闻屈突谣。
我有绿天堪避暑,任他门外火山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乙卯端午与太岳同作》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林朝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品原文
    前尘隐隐梦迢迢,红染榴花泪未消。
    万里沧溟初饮马,一年佳节又鸣蜩。
    纫兰不尽离骚意,采艾愁闻屈突谣。
    我有绿天堪避暑,任他门外火山焦。

  2. 作者简介

  • 林朝崧,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本领台后移居上海,成为当时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之一。
  • 他的诗歌创作在日治时期台湾极为突出,对后世的文学贡献颇受瞩目。
  1. 诗词背景
  • 《乙卯端午与太岳同作》创作于乙卯年端午节。乙卯为农历年份,通常用于纪年的十二地支之一,此处表明了具体的时间节点。
  •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与屈原的故事紧密相连,象征着驱邪避瘟和祈求健康。
  1. 艺术特点
  • 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韵律感。
  • 作者通过描绘端午节的氛围和自己的感慨,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文化情感。
  1. 文化价值
  • 《乙卯端午与太岳同作》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认同。
  •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为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诗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乙卯端午与太岳同作》作为林朝崧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及其时代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