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九华山居

试镫时节此携筇,又见山榴次第红。
五月凉生新雨后,一庵僧坐绿云中。
篁抽尚怕跳枝鼠,梅熟先寻附核虫。
老懒竟须常晏起,安排枕上听黄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夏日九华山居》是清朝诗人茅润之所作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试镫时节此携筇,
    又见山榴次第红。
    五月凉生新雨后,
    一庵僧坐绿云中。
    篁抽尚怕跳枝鼠,
    梅熟先寻附核虫。
    老懒竟须常晏起,
    安排枕上听黄公。

  2. 诗意解析

  • 自然之美:诗中的“试镫时节”和“又见山榴次第红”描绘了诗人在初夏时节游历九华山时,所见的自然景观与季节变化。诗人通过亲身体验,将九华山的春末夏初景色刻画得细腻而生动。
  • 人物心境:从“又见山榴次第红”可以看出,诗人不仅赞叹自然的美丽,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种心境的转变,反映了诗人在旅行过程中对生活态度的重新审视和调整。
  • 文化内涵:《夏日九华山居》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记录,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例如,“一庵僧坐绿云中”这句,既描述了九华山的寺庙建筑风格,也隐喻了修行者超脱俗世、心静如水的禅意生活。
  1. 文学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绿云”、“山榴”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句,还加深了读者对九华山自然景观的感知。
  • 韵律和谐:“试镫时节此携筇,又见山榴次第红。五月凉生新雨后,一庵僧坐绿云中。”这四句诗的押韵处理恰到好处,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对比手法: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很巧妙,比如“五月凉生新雨后”与“一庵僧坐绿云中”,前者描绘了清新湿润的自然环境,后者则展现了僧侣清修的生活状态。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茅润之的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辞,却能直击人心,这种朴素的风格更易于让人产生共鸣。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虽然《夏日九华山居》的创作时间无法考证,但根据内容来看,它可能是茅润之晚年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他可能经历了许多人生变故,从而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抒发和对自然的感悟。
  • 文化影响:作为文学作品,《夏日九华山居》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表现自然景物和禅宗思想方面,为后来的诗词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夏日九华山居》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自然和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展现了九华山的自然风光,还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