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雨夕饯秋

风和雨、呜咽似骊歌。芳节惜蹉跎。高楼何况闻鸿雁,重衾生怕梦山河。说伤心,应更比,送春多。
钟未到、尚馀梧几叶。更欲断、最怜花寸蜡。霜晚晼、鬓消磨。西风树到无声苦,东篱菊亦奈愁何。剩凄清,今夕也,等闲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最高楼·雨夕饯秋》是清代诗人况周颐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词人在雨夜惜春伤时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况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又号玉梅词人、玉梅词隐等,晚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湖南宝庆。《最高楼·雨夕饯秋》是其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深沉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况周颐在词坛上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诗词原文
    风和雨、呜咽似骊歌。芳节惜蹉跎。高楼何况闻鸿雁,重衾生怕梦山河。
    说伤心,应更比,送春多。钟未到、尚馀梧几叶。更欲断、最怜花寸蜡。霜晚晼、鬓消磨。西风树到无声苦,东篱菊亦
  3. 作品赏析
    此诗以风雨交加的夜晚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凄美动人的画面。首句“风和雨、呜咽似骊歌”便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既有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蕴含了深沉的情感。次句“芳节惜蹉跎”,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高楼何况闻鸿雁,重衾生怕梦山河”两句,则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展现了词人深沉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最后两句“说伤心,应更比,送春多。钟未到、尚馀梧几叶。更欲断、最怜花寸蜡。霜晚晼、鬓消磨。西风树到无声苦,东篱菊亦”则以更加深沉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无奈和哀愁。
  4. 写作背景
    关于《最高楼·雨夕饯秋》的具体创作背景,史书记载不详,但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它很可能创作于清朝末年的某一年秋天。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面临着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巨大挑战。况周颐作为一位有志于文学的诗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反映个人情感和时代感慨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
  5. 艺术特色
    《最高楼·雨夕饯秋》在艺术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意境高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风雨交加、鸿雁南飞等,营造出一种凄美、寂寥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却略带忧伤的夜色之中。
  • 情感真挚:诗人将自己对春天的留恋、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关注融入字里行间,情感表达真挚而感人。
  • 语言精炼:诗歌用词考究,句式工整,如“风和雨、呜咽似骊歌。芳节惜蹉跎”、“说伤心,应更比,送春多”等句子,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又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1. 文化价值
    《最高楼·雨夕饯秋》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首先,它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了解当时诗歌的风格、流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次,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此外,况周颐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诗歌创作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高楼·雨夕饯秋》不仅是况周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深邃的情感表达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