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入鹿耳门过七鲲身

遥见青山似画屏,铁嶕捩柁费丁宁。
荡缨有路分沙线,浮海何人续水经。
乌鬼渡寒遮鹿耳,荷兰城坼扫王庭。
鲲身久绝鲸鲵迹,风起不闻战血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十八日入鹿耳门过七鲲身》是清代诗人范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感受,还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历史背景。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范咸(生卒年不详),字子文,清代诗人,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精炼,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 诗歌原文
  • 遥见青山似画屏,铁嶕捩柁费丁宁。
  • 荡缨有路分沙线,浮海何人续水经。
  1. 诗歌解读
  • “遥见青山似画屏,铁嶕捩柁费丁宁”描绘了一幅山如画屏、船只舵手操作费力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及对航行困难的无奈感。
  • “荡缨有路分沙线,浮海何人续水经”则表达了诗人在海上航行时,虽然有清晰的导航路径,却无人能继续完成这一伟大的航海事业,反映了当时航海技术的局限和社会环境的动荡。

《二十八日入鹿耳门过七鲲身》不仅是一篇艺术价值极高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清代社会历史的宝贵文献。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现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