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日郊迎朱丹园

晓起藤舆出竹城,芳原绿水涨春耕。
青旗未待田间劝,何处不闻布谷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五日郊迎朱丹园司马”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清朝诗人林占梅的一首七言绝句《十五日郊迎朱丹园司马途次口号》中的一句。这首诗作创作于晚清时期,是林占梅在一次郊迎活动途中所写。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林占梅(1821~1868),字雪村,号鹤山,又作鹤珊、巢松道人。幼名清江,是清淡水厅竹堑(今新竹市)人。他的祖父曾任台湾盐务,家世显赫。父亲早逝,年仅十四岁时随岳父黄骧云北上京师任职。
  • 尽管家境殷实,林占梅却选择以文学自娱,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1. 诗词原文
    饭罢乡村日始升,牧童三五发鬙。
    牛高人小骑难上,拣得斜坡垫脚登。

  2. 诗词解读

  • 首句赏析:“饭罢乡村日始升,牧童三五发鬙。”描述了一幅乡村早晨的美好画面。诗人描绘了日出时分,村庄里的炊烟升起,牛羊开始活跃,而放牧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出现。这句诗通过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早晨。
  • 次句赏析:“牛高人小骑难上,拣得斜坡垫脚登。”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诗人注意到,由于地势的原因,牛儿高大难以进入,人们只能利用斜坡让它们爬上去。这反映了当地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暗示了农耕活动的艰辛。
  1. 文化背景
  • 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林占梅的这首《十五日郊迎朱丹园司马途次口号》或许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面貌,也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切感情和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1. 现代应用
  • 《十五日郊迎朱丹园司马途次口号》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一笔财富,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情和人文情感的途径。
  •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十五日郊迎朱丹园司马途次口号》不仅是林占梅个人创作的杰作,更是清代诗歌宝库中的重要作品。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