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上分盈缺,每负冰轮着意明。
此夕团圆人共月,只愁云影掩三更。
中秋坐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坐月》是一首由清代显朗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对中秋这一传统节日的颂扬,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的描绘。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在文化和文学上的意义:
- 诗歌原文
- 首联:“月月有明月,中秋分外奇。” 这句开篇就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月亮的赞美与特殊情感。
- 颔联:“人闲金气满,天上玉轮移。” 描述了中秋节时人们闲暇自在,月光皎洁,玉轮(即月亮)悄然移动的宁静景象。
- 颈联:“寒色迟歌笑,清光恼别离。” 表达了虽然秋凉使人们的欢笑变得缓慢,但明亮的月光却让人感到离别的哀愁。
- 尾联:“望中丹桂影,隐见尔谁欺。” 以丹桂的影子比喻团圆的景象,暗示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团圆总是最珍贵的主题。
- 诗歌赏析
- 意境之美:《中秋坐月》营造了一个既静谧又温馨的节日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平和而美丽的夜晚,月光下,家人团聚,欢声笑语。
- 情感真挚:诗中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家庭的思念和对团圆时刻的珍惜,这种情感是普遍的,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 文化内涵:这首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的重要地位,以及家庭团圆、和睦相处的价值观。
- 作者简介
- 显朗:清代诗人,字秉先,号晦堂,高淳人,本姓徐。他的诗作多反映出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 历史意义
- 反映社会风貌:《中秋坐月》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通过这样的作品,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 传承文化:作为古代文学作品,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清朝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借诗抒怀,表达对国家大事、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坐月》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 个人情感:显朗作为一名文人,在创作此诗时,可能深受个人经历和情感影响,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述,抒发了对家庭和友情的珍视。
《中秋坐月》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历史的见证。它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珍视,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文化特点。在阅读和欣赏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领略到艺术的美,还能深入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