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窗赋罢曝衣篇。瓜果又开筵。玉阶再拜牛女,能否降云軿。
将彩缕,月中穿。望远天。不知天巧,付与鸳针,送到谁边。
诉衷情 · 七夕和竹樵翁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俞樾的《诉衷情·七夕和竹樵翁二首·其一》:晴窗赋罢曝衣篇
当您在阅读《诉衷情·七夕和竹樵翁二首·其一》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俞樾对七夕之夜的描绘。诗中的“晴窗赋罢曝衣篇”让人联想到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坐在窗前,刚刚完成一篇赋文,便又开始享受着瓜果开筵的乐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描写,更是对节日气氛的渲染,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喜庆而温馨的场景中。
诗中的“玉阶再拜牛女”,展示了古代中国七夕节的习俗——向织女星祈愿。牛郎织女的传说深入人心,成为了七夕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诗中的“能否降云軿”则表达了一种期待与愿望,希望织女能够降临人间,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将彩缕,月中穿”一句,巧妙地使用了“穿”字,既表现了女子手中的彩缕在月光下穿梭的美丽景象,也暗含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而“望远天”则暗示了这份追求可能遥不可及,增添了一份对美好但无法触及的事物的遐想。
“不知天巧,付与鸳针,送到谁边”流露出了一种无奈与感慨。这里的“天巧”和“鸳针”分别代表着天上的巧手神女和人间的女子,她们似乎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某种形式的交流或传递。而结尾的“送到谁边”则让人不禁思考,这份情感最终会传递给谁?是远方的亲人、朋友,还是自己?
《诉衷情·七夕和竹樵翁二首·其一》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七夕节的风俗画卷,更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未改变,而这种追求往往伴随着对未知的探索和对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