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舟行玩月

西风渐飒飒,林木声萧萧。
白云起四野,舒卷凌层宵。
天高气澄淡,夜寂生清寥。
新蟾时露影,素练横空飘。
流光彻榛樾,凉意薄轻绡。
殷勤发远瞩,依稀辨斗杓。
人家隔阡陌,明灭灯光遥。
行行过夜半,月落停双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新秋舟行玩月》是清朝诗人金科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原文
  • 西风渐飒飒:描述秋风逐渐吹拂,带来丝丝凉意。
  • 林木声萧萧: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营造了一种深秋的氛围。
  • 白云起四野:天空中的云彩开始变得飘渺,仿佛从四周涌出。
  • 舒卷凌层宵:白云在夜空中舒卷变幻,与夜色交织。
  • 天高气澄淡:夜空清澈,星辰点点,增添了一份静谧之美。
  • 夜寂生清寥:随着天色渐暗,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更加寂静。
  • 新蟾时露影:月亮初升,其影子若隐若现地映照在地面上。
  • 素练横空飘:月光如练,照亮了整个天际。
  • 流光彻榛樾:月光穿透树林,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 凉意薄轻绡:微风送来的凉意如同轻薄的丝绸,让人感到舒适。
  • 殷勤发远瞩:诗人抬头远望,试图捕捉更多的美景。
  • 依稀辨斗杓:虽然夜色朦胧,但星星的轮廓依稀可辨。
  • 人家隔阡陌:远处的村庄在月光下若隐若现,形成一幅宁静的画面。
  • 明灭灯光遥:微弱的灯光在夜色中闪烁,给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机。
  • 行行过夜半:诗人继续沿着江边散步,直到夜深人静。
  • 月落停双桡:月亮落下,诗人停下脚步,静静地欣赏这美丽的夜晚。
  1. 诗歌鉴赏
  • 艺术风格:《新秋舟行玩月》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夜景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平静。
  • 意境深远: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夜晚的喜爱。
  • 语言优美:诗中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形容词,如“流光彻榛樾”、“凉意薄轻绡”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夜晚的美丽和诗意。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繁荣,诗词成为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
  • 作者经历:金科豫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朝代,他可能经历了许多类似的自然景象,这些体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 时代背景:在那个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借助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也可能受到了当时文人群体的影响。
  1. 主题思想
  • 对自然的赞美:这首诗通过对秋天夜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和赞美之情。
  • 对生活的思考: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引发了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表达了一种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 情感流露:诗人的情感通过诗歌得以流露,无论是喜悦、忧伤还是宁静,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 文学地位
  •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新秋舟行玩月》作为清朝诗歌的代表之一,被收录于各种诗集和文献中,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作品都受到它启发,借鉴了其中的意象和技巧。

《新秋舟行玩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扇窗,让人们得以窥见清朝时期的自然美景及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