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对月

清光暗入红罗帐。无端照着愁模样。消瘦若为怜。嫦娥伴独眠。
遣愁愁转甚。求梦难成寝。风透薄衾凉。秋来觉夜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萨蛮·对月》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七月,当时东坡继配王闰之来黄(今属安徽黄县)已近两月。是年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相会,东坡登上邻近临皋亭的朝天门城楼,即景生情,作此词以表达夫妻团圆、永不分离的愿望。

词中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景色和景象,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鹊桥”是七夕节的传统象征,代表着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地。而“明月”则是这个夜晚的主题,它象征着永恒和团聚。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时光流逝和亲人离散的感慨。

在词中,“对月”不仅是一个视觉上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投射。苏轼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情和哲理。

从艺术手法上看,《菩萨蛮·对月》采用了典型的宋代词风,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特别是“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既展现了作者的豪放不羁,又体现了对天地间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同时,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增强了词的表现力。

《菩萨蛮·对月》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的瑰宝。通过对它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感受到宋代词风的独特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词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