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除夕有感

官阁萧条百事慵,举觞白眼看云容。
食因养胃宜求淡,交未倾心莫太浓。
绕砌苔痕经雨滑,补墙山影被云封。
瞢腾尘梦醒来后,海外新年蓦地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城除夕有感》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一、诗歌原文及翻译

1. 诗句原文与译文

  • 诗节一:”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句诗意味着国家的生机和活力来自于变革的力量。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 诗节二:”我从去年今日回”,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自己去年除夕归乡情景的回忆。这种回顾不仅加深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体现了他对故乡文化的深厚感情。
  • 诗节三至六:这些诗句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春节期间的感受和所见所闻。诗人通过对节日氛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民俗活动的兴趣。
  • 结尾部分:”吟鞭东指即天涯”, 这句诗象征着诗人对远大志向的追求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它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 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 爱国情怀: 整首诗贯穿着诗人的爱国情怀,通过细腻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 文化自豪: 诗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展示了他对祖国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感。
  • 人生感慨: 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内心挣扎和坚强。

二、历史背景与作者介绍

1. 作者生平

  • 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梦窗,号定甫,晚年居杭州西湖畔,称“定香堂主”。他是清朝中后期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和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教育经历:龚自珍曾就读于南京钟山书院和扬州梅花书院,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

2. 时代背景

  • 鸦片战争: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 社会动荡: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腐败,清朝社会陷入动荡不安的状态,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的价值观念,试图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3. 文学成就

  • 诗歌创作:龚自珍以诗歌见长,他的诗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批判性。
  • 散文:除了诗歌外,他还撰写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定香堂集》、《己亥杂诗》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思想深度。

龚自珍在《兰城除夕有感》中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也表达了他作为一位文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是龚自珍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研究清朝晚期文学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