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峰衔日

曳尾波间不计年,日华吞吐雪花溅。
扶桑远上曈昽影,昂首红云碧落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龟峰衔日》是一首描绘福建噶玛兰地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此诗由柯培元所撰,他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官员。据记载,柯培元曾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福建瓯宁知县调任噶玛兰厅通判,并在短短一个月内离台。卸任后,他将所见所感整理成书,即《噶玛兰志略》,共十四卷,内容涵盖天文至杂识等三十三志,约十二万字。
  • 创作时间与地点:《龟峰衔日》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柯培元担任噶玛兰厅通判期间。他可能在此期间对噶玛兰的自然景观有了深刻的观察和感受,从而在离台后将其化为文字。
  1. 诗歌原文
  • 诗歌正文:每日诗词中收录的《龟峰衔日》是一首描述福建噶玛兰地区自然景观的诗歌。诗中的“龟峰”指的是该地区独特的山峰地貌,而“衔日”则形容太阳从山间升起的景象。整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赞美。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龟峰衔日》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个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诗中的“龟峰”、“衔日”、“摩尼洞”等词汇,都富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的情感寄托。
  • 文化价值:《龟峰衔日》作为清诗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也体现了文人墨客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追求和艺术表达。这首诗对于研究清代诗歌创作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龟峰衔日》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是研究清代诗歌和自然景观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