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

试觅铜瓴第一泉,金焦宛在洞中天。
谁携《贝叶》六千卷,独住精蓝五百年。
孤磬寥寥云际落,华镫的的夜深悬。
商量起灭人间相,多爇风炉一炷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姜玮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姜玮是一位清朝时期的诗人,他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许多作品。尽管关于他的生平资料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 诗歌原文:试觅铜瓴第一泉,金焦宛在洞中天。谁携《贝叶》六千卷,独住精蓝五百年。孤磬寥寥云际落,华镫的的夜深悬。商量起灭人。
  3. 诗词赏析
  • 姜玮的诗歌多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便是这样一首描写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语言,将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 诗中的“试觅铜瓴第一泉,金焦宛在洞中天”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金山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里,“铜瓴第一泉”指的是金山寺附近的一处泉水,而“金焦宛在洞中天”则形容了金山寺的宏伟景象。
  • “孤磬寥寥云际落,华镫的的夜深悬”这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金山寺夜晚的景象。这里的“孤磬”指的是寺庙中的磬声,而“华镫”则是寺庙中的灯笼。
  • 整首诗通过对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这些古建筑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赞美。
  1. 创作背景:虽然具体的创作背景无从知晓,但结合诗中的描写和诗人的才华,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游览金山寺时所作,或者是受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所创作。
  2. 艺术特色
  • 《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又有对人文景观的刻画。其次,诗人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最后,诗的语言简洁明快,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 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姜玮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意境的构建和情感的表达,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1. 文化意义
  • 《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尊重。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同时,这首诗也是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它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金山寺和崔石樵上舍》不仅作为一首诗歌本身值得欣赏,它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远的艺术价值。对于喜欢古代文学和对自然景观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首作品无疑是一扇打开历史之门的窗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