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悯旱

瘠土嗟薄获,岁丰长忍饥。
戎马况叠迹,田园成路蹊。
荷锄代牛力,播种良苦疲。
朱火肆燎原,禾稗同一萎。
民乱如恐后,况乃驱策为。
徒跣呼百神,呜咽致我辞。
政拙未敢苛,召灾今则谁。
云汉何皎洁,箕斗正参差。
心知阊阖远,侧向高天啼。
明日急刍饷,吞声重涕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江悯旱》是明末清初诗人施闰章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田园荒芜、百姓苦难的情景,反映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统治者的批评。下面将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瘠土嗟薄获,岁丰长忍饥。
    戎马况迭迹,田园成路蹊。
    荷锄代牛力,播种良苦疲。
    朱火肆燎原,禾稗同一萎。
    民乱如恐后,况乃驱策为!
    徒跣呼百神,呜咽致我辞:政拙未敢苛,召灾今则谁?
  • 译文注释:这首诗以战争后的荒废景象作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战后人民生活艰难和国家政治的担忧。诗中描述了农田被烧焦的景象,农民辛勤耕作却收成甚微,以及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凄惨境遇。
  1. 作品赏析
  • 施闰章通过此诗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尤其是对战争中人民生活的描绘,充满了同情与忧虑。诗中的“荷锄代牛力”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农民在战乱期间不得不以人力代替牛力耕作的艰辛。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施闰章生活在明末清初,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目睹了国家由盛转衰的过程,深感社会的动荡不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 作者介绍: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安徽省宣城人。他在明朝担任过刑部主事等职,清朝初期又考中博学鸿词科,成为翰林院编修。施闰章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位深具爱国情怀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批判,尤其是在《临江悯旱》中可见一斑。

《临江悯旱》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通过对战争破坏、农民困境和社会不公的描写,施闰章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色彩。读者在欣赏这部作品的同时,也应反思历史、审视现实、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