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樱桃园里竹,千竿簌簌黏衣绿。今朝四阳庵里松,数株盘礴来天风。
一株根蟠巨石上,郁律绾结龙蛇状。忽伸一爪掀岩峦,石破天惊泣相向。
七株离立寺门前,乱飘翠雨霏苍烟。当门兀坐啜苦茗,但觉云烟幂历相钩连。
于中两株尤诡异,槎丫撑突夜叉臂。如擎剑戟拥麾幢,偶卫仙官下游戏。
又如空中悬丹梯,从此步步直上排云霓。可望不可到,不如醉倒童子争扶携。
四阳之松真奇绝,往来常听游人说。此际徘徊意未厌,重过偃卧松阴月。
四阳庵松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四阳庵松歌》是清代诗人纪迈宜创作的一首古诗。纪迈宜,字石田,号无垢道人,是清代著名的文人和书法家。他的生平事迹及艺术成就,不仅体现了个人才华的辉煌,也反映了清代中叶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
《四阳庵松歌》的创作背景是纪迈宜在游历四阳庵时所感受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四阳庵位于山间,环境清幽,松树茂盛,纪迈宜在庵内观赏了千竿挺拔、盘根错节的松树,感受到了它们随风摇曳的姿态。这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使得他产生了用诗歌来表达这些景象的愿望。
诗中“昨日樱桃园里竹,千竿簌簌黏衣绿”以及“今朝四阳庵里松,数株盘礴来天风”等句,不仅描述了四季更替中的自然变化,也展示了作者观察入微的能力。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感受到纪迈宜对自然界细腻的观察力和对美好事物敏锐的捕捉能力。
《四阳庵松歌》中“一株根蟠巨石上,郁律绾结龙蛇状”等句子,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生动描绘了松下松针交错缠绕的景象,仿佛是龙蛇盘旋,极具视觉冲击力。同时,诗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石破天惊”“云烟幂繍相钩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作品不仅是纪迈宜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清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清朝时期,文人墨客常常借山水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四阳庵松歌》正是这样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四阳庵松歌》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受到赞誉,还因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而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够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