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海过犬山

浩淼虚为际,乾坤入望愁。
海随山异色,地与水分沟。
日月双轮迅,云天一笠浮。
飓风吹不去,千里过横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渡海过犬山》是清末诗人洪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情感。下面将围绕此诗展开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渡海过犬山》创作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台湾正面临割让的命运。诗人洪繻在家族原籍福建南安流寓台湾鹿港,见证了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失所。这种背景下,他以诗歌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和个人的悲愤情绪。
  • 个人经历:洪繻,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台湾沦日后,他取《汉书‧终军传》「弃繻生」之说,改名繻,字弃生。他原本学习举业,但最终选择投身于文学的创作中,成为了一个专注于诗歌的诗人。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浩淼虚为际,乾坤入望愁。
  • 诗意赏析:首联“浩淼虚为际,乾坤入望愁”描绘了诗人面对大海时的感受,浩渺的海面象征着无边的困境,天地之间的界限模糊,增添了一种深深的忧愁。
  • 颔联分析:颔联“海随山异色,地与水分沟”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奇异与对比。海水的颜色随着山脉的变化而变化,地面与海洋的分界线清晰可见。
  • 颈联解读:颈联“日月双轮迅,云天一笠浮”通过对比自然界的现象来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快速移动,仿佛在逃避着什么;而云天则像一片轻纱,随风漂浮。
  • 尾联感悟:“飓风吹不去,千里过横流”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即使面对狂风暴雨,也要勇往直前。
  1. 主题思想
  • 忧国忧民: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在台湾被割让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自己的笔触传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和不安。
  • 个人情感:除了忧国忧民外,诗人的个人情感也贯穿全诗。他的诗句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个人遭遇的哀愁。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使用了自然景象作为意象,如“海随山异色”,“日月双轮迅”,“飓风吹不去”,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风格:诗歌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简洁明快,既有传统的韵律美,又不失现代的节奏感。诗人通过对仗工整、平仄相间的押韵,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洪繻个人创作生涯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后世评价:自《渡海过犬山》发表以来,历代学者和读者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首诗被视为晚清时期爱国诗歌的代表之一,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渡海过犬山》不仅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感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以及文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