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山二首

古径行踪少,纵横开野花。
翻山无䝤洞,汲水有人家。
万灶烟蒸脑,千棚地种茶。
谁能筹本计,僻壤教桑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内山二首》是清代诗人洪繻的作品,其中第二首尤为著名,被誉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对《内山二首》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洪繻,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康熙六年进士及第,曾历任翰林院编修、文华殿大学、尚书等职。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学者和官员,曾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如编纂《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以及《平定朔漠方略》的总裁官,还负责会试正考官等。他的职业生涯中,涉及了从文到政的广泛领域。
  2. 作品内容:《内山二首》是一组描绘荒凉山区景象的诗篇,其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与深刻思考。其中第二首“再入深箐去”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又充满野性的图景,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写道:“穷荒似鬼门。山熊推树倒,野豕触人奔。颅骨供神社,藤皮结䝤村。”这些生动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想象力,也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
  3. 艺术特色:《内山二首》展现了洪繻在诗歌创作上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他的诗句简洁有力,意象鲜明生动,通过寥寥数语便能够勾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荒凉之地。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内山二首》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也在艺术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4. 历史地位: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内山二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清朝诗歌的最高成就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为后来的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灵感。特别是其中的第二首,更是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引用,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本。

《内山二首》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对大自然深刻的感悟和独到的理解。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洪繻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眼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