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尧化门及太平门车站

钟山叠叠路迢迢,海客踪随江上潮。
尧化门西秋色远,飞桥三折度虹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尧化门及太平门车站》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洪繻,原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生于清彰化鹿港,后移居台湾,原籍福建南安。他少习举业,光绪十七年(1891年)入泮,为清代末年的举人。由于历史变迁和政治背景的原因,他取用《汉书‧终军传》中的“弃繻生”之说,自改名曰繻,字弃生。
  1. 诗歌原文
    钟山叠叠路迢迢,海客踪随江上潮。
    尧化门西秋色远,飞桥三折度虹腰。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故乡和自然景观的深切怀念。诗中“钟山叠叠路迢迢”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家乡景色的无限眷恋。
  • “尧化门西秋色远,飞桥三折度虹腰。”则通过具体的地理标志——尧化门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江水和彩虹,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美好景致的欣赏和感受。
  1. 艺术特色
  • 在艺术表达方面,洪繻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朴素的笔触,却能够深入人心,触动读者的情感。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江上潮”和“秋色远”,使得整首诗具有一种悠远和深邃的感觉。
  1. 文化价值
  • 作为清朝晚期的文学作品,《过尧化门及太平门车站》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也为研究清末民初的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此外,其优美的诗风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至今仍受到文学爱好者的喜爱和研究。

《过尧化门及太平门车站》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