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科役

门前咆哮鸣,屋后锒铛声。父老不敢出门视,催科到处鸡犬惊。
催科狰狞如虎狼,催科震怒如雷霆。不为尔曹贿赂至,菽粟岂能生公厅。
前者催科归业户,业户自知辛苦情。今者催科归我曹,我曹惟有醉饱行。
某月某日下新令,新供旧供火速清。老农闻此语,方知前日是太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催科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讽谕诗,内容主要涉及当时政府对民众赋税的苛重与官吏们的横征暴敛。全诗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苦和不公现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政治腐败的批评。

诗的开头,作者直接点出了主题:赋税的催逼如同“催租役”。紧接着,诗人用“官家”一词来指代官府,暗示了官府的贪婪。接着,他以“官家”之口,描述了税吏在收税时的种种行径,如逼迫、恐吓、威胁等。这些描述充分展现了税吏们为了自己的私利,无所不用其极的行径,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税吏们在收税时的恶劣行径。他们不仅强迫百姓交税,而且还要收取“额外”的费用,甚至有时候还会随意增加税率。这些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税吏们对百姓的欺压和剥削,也让人看到了当时的社会不公。

诗人以“官家”之语,表达了对这种状况的不满和抗议。他认为,如果官府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那么百姓也会更愿意为国家效力。这一观点体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和期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腐败的深刻认识和强烈批判。

《催科役》是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诗篇。它通过对税吏们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腐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百姓疾苦的关切。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