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耕

大造茫茫谁真宰,东为青田西为海。海畔沙漠不见人,老农耕之筋力殆。
拨沙拔茅锄作园,耕时十旬九旬喂。夏畦冒雨种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
荷锄负锸视地脉,不见瓜成但见沙。陇头莳植生活计,有时种豆落生花。
花开花落不结子,野人满地空梳爬。海滨卤壤为经纪,渔在山头樵在水。
我嗟海滨人,如在荆棘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海边耕》是清代诗人洪繻创作的诗歌。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洪繻,本名攀桂,学名一枝,字月樵,清彰化鹿港人。原籍福建南安,其先大父至忠公流寓台湾鹿港,遂家焉。光绪十七年(1891)以案首入泮,十九年(1893)乡试不中,乙未(1895)割台之役,与丘逢甲、许肇清等同倡抗战,任中路筹饷局委员。
  • 创作时间: 诗中的“大造茫茫谁真宰,东为青田西为海”表明此诗可能写于他流亡台湾期间。
  1. 内容解析
  • 意象描绘:《海边耕》通过对海滨农耕生活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一幅渔樵耕读的田园风光图。其中,“夏畦冒雨种地瓜,秋天霜冷枯根芽”等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农人辛勤劳作的情景,以及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的是对农人生活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对比农人的生活与海上的渔民和山中的樵夫,诗人表达了对这种艰苦生活境遇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
  1. 艺术特色
  • 意境营造:洪繻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手法,如将大海比喻为“青田”,暗示着自然的广袤和神秘。同时,通过对农人生活的细腻描绘,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田园世界。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用词朴实无华,却又不失深意,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又能理解其中的哲理。
  1. 历史价值
  • 文化传承:《海边耕》不仅是一首反映民间生活的诗歌,也是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情怀,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文化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作品在当代仍然具有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和劳动人民的尊重,同时也能够增进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识和传承。

《海边耕》作为清代诗人洪繻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