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谒毕秋帆尚书墓

庭院阴阴覆薜萝,尚书祠墓此岩阿。
长才只合从簪笔,晚节犹教学枕戈。
毕竟圣明持法恕,空闻门馆受恩多。
平泉花木浑无恙,几辈西州掣泪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灵岩山谒毕秋帆尚书墓》是清代诗人胡承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毕秋帆的墓地,以及周围环境,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胡承珙(1763年—1802年),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历任台湾兵备道等职。
  1. 诗歌原文
    庭院阴阴覆薜萝,尚书祠墓此岩阿。
    长才只合从簪笔,晚节犹教学枕戈。
    毕竟圣明持法恕,空闻门馆受恩多。
    平泉花木浑无恙,几辈西州掣泪过。

  2. 诗歌赏析

  • 庭院与墓地的描述:诗中的“庭院阴阴覆薜萝”描绘了毕秋帆墓地周围的自然环境,薜萝覆盖着地面,增添了一份幽静与肃穆的气氛。而“尚书祠墓此岩阿”则直接点明了墓地的具体位置和环境。
  •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长才只合从簪笔,晚节犹教学枕戈。”这两句表达了胡承珙对毕秋帆一生成就的肯定以及对其晚年依然坚持教战的敬佩。这种评价既反映了毕秋帆的政治才能,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 对历史的感慨:“毕竟圣明持法恕,空闻门馆受恩多。”这里的“圣明持法恕”可能是指当时的政治宽容或宽大,而“空闻门馆受恩多”则可能指的是毕秋帆虽然受到很多恩惠,但最终未能得到足够的认可或重用,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的一种感慨。
  • 对自然与人事的感慨:“平泉花木浑无恙,几辈西州掣泪过。”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毕秋帆墓地周围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于逝去的历史人物的哀悼。同时,“几辈西州掣泪过”也可能暗指后人对于毕秋帆的纪念和缅怀。

《灵岩山谒毕秋帆尚书墓》不仅是一首描写墓地和周围环境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情厚意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毕秋帆的尊敬之情以及对其生平事迹的深刻印象。胡承珙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历史人物的态度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