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杂诗

昔闻徙阳地,亦是西南夷。
蒟酱相如说,碉楼吕越知。
未应夸广泽,且可界渝糜。
牛马何曾富,徒劳八尉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全杂诗》是清代诗人胡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西南边陲地区的深厚情感,而且反映了他对于边疆民族风情的独特见解以及个人的思考与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胡延,字长木,号砚孙,成都人。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诗人,以优贡身份进入官场,曾在江安粮储道任职,并著有《兰福堂诗集》。
  2. 诗歌原文:在胡延的笔下,《天全杂诗·其一》的开篇便是:“昔闻徙阳地,亦是西南夷。”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地域认同感。紧接着,“蒟酱相如说,碉楼吕越知”,则引入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建筑特色。最后两句“牛马何曾富,徒劳八尉师”反映出诗人对于边境地区人民生活的同情与对统治者的批评,指出了统治者的无效之举。
  3. 主题意义:《天全杂诗》不仅是胡延个人对西南地区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其对当时社会现状和国家政策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 文学鉴赏:《天全杂诗》的语言质朴而不失文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等,使整首诗歌富有诗意与画面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西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5. 历史背景:胡延生活在晚清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由封建王朝向近代国家的转型期。边疆地区的开发与治理成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因此,《天全杂诗》中所体现的情感和思考,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天全杂诗》不仅是对西南地区风土人情的赞美与怀念,更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它不仅反映了晚清文人的思想风貌和艺术追求,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