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平晓发

又上长途去,行行趁马蹄。
人将残梦远,天入大荒低。
皓月澹将堕,黄尘浓欲迷。
缅怀袁太傅,旧治觅碑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阴平晓发”是一首清代诗人洪昌燕创作的古诗,全文如下:

又上长途去,行行趁马蹄。
人将残梦远,天入大荒低。
皓月澹将堕,黄尘浓欲迷。
缅怀袁太傅,旧治觅碑题。

《阴平晓发》是清朝诗人洪昌燕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清晨离开阴平时的心情和景象。诗中描绘了旅途的艰辛和对过往历史的怀念。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1. 诗歌原文
    又上长途去,行行趁马蹄。
    人将残梦远,天入大荒低。
    皓月澹将堕,黄尘浓欲迷。
    缅怀袁太傅,旧治觅碑题。

  2. 诗意解析

  • 行程与环境:诗的开篇“又上长途去,行行趁马蹄”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再次踏上长途旅行的场景,而“行行”则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与辛劳。
  • 时间与空间:接着,“人将残梦远,天入大荒低”描绘了随着旅程的进行,人们渐渐远离了熟悉的梦乡,进入一片荒凉的天地之间。
  • 自然与人文:在第三句“皓月澹将堕,黄尘浓欲迷”中,通过“皓月澹将堕”形容月亮被厚重的尘埃遮蔽的情景,而“黄尘浓欲迷”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恶劣和视线的模糊。
  • 历史与怀旧:最后两句“缅怀袁太傅,旧治觅碑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可能是袁太傅)的回忆以及对故居遗迹的寻找。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行行趁马蹄”中的“乘”字不仅描述了马的动作,还隐含了时间的紧迫感和旅途的艰辛;“黄尘浓欲迷”中的“黄尘”和“欲迷”则营造了一种迷茫而压抑的氛围;“皓月澹将堕”中“皓月”和“澹”都传达出了一种朦胧而凄清的感觉。
  • 结构布局:全诗分为四句,每句字数相等,节奏感强,易于诵读。这种严谨的结构体现了古诗特有的韵律美。
  1. 文化背景
  • 历史典故:诗中提到的“袁太傅”,很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袁崇焕,他的事迹和遗迹可能成为诗人追寻和纪念的对象。
  • 地域特色:诗中描绘的“大荒低”和“寻碑题”可能暗示了诗人所在地的地理特点或文化氛围。

“阴平晓发”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它通过简练的文字展现了旅途的艰辛、时间的流逝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