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缪公子白沙河见怀诗

尔如华亭鹤,不欲识二陆。解后得识张季鹰,雅志不复矜飞腾。
我如昭邱狐,读书名博物。茂先可语不识机,亦欲辞归住蓬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酬缪公子白沙河见怀诗》是清代诗人洪亮吉创作的一首杂言诗。这首诗作在文学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内容和艺术特色都值得深入探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他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以诗词文赋著称于世。
  • 创作时间:据文献记载,《奉酬缪公子白沙河见怀诗》创作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当时洪亮吉正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而缪公恩则作为友人给予鼓励和支持,此诗即为此背景下的创作。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奉酬缪公子白沙河见怀诗》尔如华亭鹤,不欲识二陆。解后得识张季鹰,雅志不复矜飞腾。我如昭邱狐,读书名博物。茂先可语不识机,亦欲辞归住蓬荜。
  • 翻译:像华亭的鹤一样高洁,不愿去认识两个世俗的人。了解之后才懂得欣赏张季鹰,高雅的志向不再追求飞扬。我像昭邱的狐狸,读书博学多知。茂先可以告诉我不懂事,也想要辞官回到简陋的居所。
  1. 诗歌主题与思想
  • 高洁自守: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华亭鹤、张季鹰等意象,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独立不群的精神风貌。
  •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诗人通过自身经历,强调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谛,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 归隐生活:诗中的“辞归住蓬荜”表明了诗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希望通过隐居来寻找心灵的慰藉与自我提升。
  1. 艺术手法与特点
  • 象征意义: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象征,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例如,华亭鹤代表高洁,昭邱狐象征智慧,这些象征都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 语言风格:诗歌用词精炼,句式整齐,既体现了清代文人的语言风格,又展现了诗歌的音韵美。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既易于诵读,又富有音乐性。
  • 情感表达:诗人在诗中流露出对自由、知识和隐逸生活的渴望,情感真挚动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文学地位:在清代文学史上,《奉酬缪公子白沙河见怀诗》作为洪亮吉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在各类文学作品集中,受到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赞誉。
  • 后世影响:该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成为研究清代诗人及文化背景的重要参考。

《奉酬缪公子白沙河见怀诗》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和理想抱负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