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杖痕

欲从君,君不可从。陛下为不孝,孝伯为不忠。欲为身,身不可避。
堂上有老母,地下有武帝。天昏昏,谁与伸。嗟嗟陛下,勿扪脚杖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脚杖痕》是清代诗人洪亮吉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无奈及对孝道的坚守。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洪亮吉,字君直,号北江,初名莲,又名礼吉。他的一生经历了由经学家、文学家到思想家的转变。他的学术成就涵盖了哲学、文学、史学和音韵学等多个领域,尤其以其在清代汉学的开创性和影响力著称。
  1. 诗歌原文
  • 欲从君:想要追随君主,但却不能。
  • 陛下为不孝:陛下被视为不孝之子,因为孝伯被认为不够忠诚。
  • 孝伯为不忠:孝顺的儿子被视为不忠。
  • 欲为身,身不可避:想要为自己着想,却无法逃避责任。
  • 堂上有老母:家中有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
  • 地下有武帝:暗示国家有强大的皇帝在背后。
  • 天昏昏,谁与伸:天下混乱,谁又能伸张正义?
  • 嗟嗟陛下勿扪脚杖痕:希望君王不要触碰这些痛苦的痕迹,表达对君主的规劝和期望。
  1. 艺术特色
  • 情感深刻:诗歌通过对君臣关系的深刻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困境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 语言简练:虽然篇幅不长,但每一行都精炼有力,反映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底。
  • 象征手法:使用“脚杖痕”作为隐喻,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道德的纠结。
  1. 历史背景
  • 《脚杖痕》创作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清朝正处于鼎盛时期,但也伴随着许多内外矛盾和危机。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个人的困惑与挣扎。
  1. 文化价值
  •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也提供了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深刻反思。
  • 在文学史上,它是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之一。
  1. 社会意义
  • 这首诗通过个人的命运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如孝道、忠诚、权力和道德的选择等。它提醒人们要深思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 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和权威的复杂态度,以及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挣扎和选择。

可以看到《脚杖痕》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历史画卷,一幅反映社会百态的缩影。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理解清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伦理等多方面的特点和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