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除夕

啸歌回首迹都陈,又见风光转绿蘋。
弱婢营盘供饯岁,老亲剪纸写宜春。
团圞好借尊前酒,僾忾难通画里神。
但愿承欢依膝下,年年常作帨鞶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申除夕》是清代诗人弘历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甲申除夕》中“金炉寒已送,玉琯斗将回”这两句诗描绘了除夕夜寒冷的夜晚氛围与时间的流转。这里的“金炉”和“玉琯”分别指的是古代计时工具中的计时铜壶和玉制的漏壶,它们在寒冷的夜晚显得更加冷清,而随着新年的到来,时间也宣告结束。

诗的最后一句“今夕甲申尽,明朝乙酉来。”则表达了诗人对新旧更替的感慨。这里,“甲申”指的是农历甲申年(1724年),“乙酉”指的是农历乙酉年(1725年)。诗人通过这种时间的对比,暗示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旧岁的结束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

整首诗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喜爱。

《甲申除夕》不仅仅是一首表达时间观念和个人情感的诗歌,它也是研究清代历史、文化以及个人心理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这首诗也给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