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望见国门有作二首

亭亭黄日向入斜,古道衰杨噪晚鸦。
忽见林边排雉堞,真成孤注向天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中望见国门有作二首》是清代诗人夏曾佑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黄昏时分从高处眺望,看到远方的国门和城墙,以及林边排列整齐的雉堞的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原文与翻译
  • 原文:亭亭黄日向入斜,古道衰杨噪晚鸦。忽见林边排雉堞,真成孤注向天涯。
  • 翻译:夕阳斜照在亭亭的黄日上,古老的道路上衰败的杨树嘈杂着乌鸦。突然看见林边排列着整齐的雉堞,真是孤注一掷投向那遥远的天际。
  1. 作者介绍
  • 夏曾佑:字穗卿,号碎佛,清代钱塘人。他是一位进士,历任多个职位,并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
  1. 诗词赏析
  • 诗中第一首“亭亭黄日向入斜”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而“古道衰杨噪晚鸦”则展现了古代道路两旁衰败的杨柳和乌鸦的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稍带凄凉的氛围。最后一句“真成孤注向天涯”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像是将命运比喻为孤注一掷,投向了遥远的天际。
  • 第二首“城阙参差树色新,马头十丈帝京尘”,描写的是皇宫的宏伟建筑和京城尘土飞扬的场面。“西山阅尽人间世,不及南屏面目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百态的感慨,似乎通过对比南山的自然之美和南屏山的人文之美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与文化的不同见解。

通过对《东中望见国门有作二首》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以及对历史的思考。这不仅是对一个诗人的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魅力的一种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