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楼吟 · 秋柳

瑟瑟簌簌,蒙蒙澹澹,斜阳画出秋影。自莺声啼老,浑不是镜中眉晕。愁春梦醒。剩咽露凉蝉,抱枝凄紧。凭谁认。风流张绪,当年姿韵。
重醒。尝记年时,向灞桥驿岸,殷勤折赠。章台人去远,料近日楚腰消损。西风光景。看憔悴如斯,那禁离恨。长堤外,晚雨如烟,归鸦成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翠楼吟·秋柳》是一首由周燕婷创作的词,描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感慨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

这首词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在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1. 作者简介:周燕婷是一位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她的创作多以词赋见长。她的这首《翠楼吟·秋柳》不仅体现了她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视角。
  2. 创作背景:《翠楼吟·秋柳》的创作背景与南宋时期的武昌安远楼有关。淳熙丙午年(1186),武昌安远楼落成时,周燕婷与刘去非等友人共同赋词纪念这一时刻。这种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词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使其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成为历史的见证。
  3. 艺术特色: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气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柳树随风摇曳的姿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无尽愁思。词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如“斜阳”、“寒碧”等,增强了作品的意境美。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4. 文化价值:这首词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佳作,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当时社会风情的重要资料。此外,其独特的词牌形式和内容深度也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参考。

《翠楼吟·秋柳》作为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词的美,还能深刻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