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触晶屏獭髓敷,一丝霞气透云乌。
久知白璧推瑜瑾,肯把黄金属画图。
妒口悉凭同列谤,高情转避俗人谀。
山河倒影银蟾里,曾累姮娥绝色无。
玉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问》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孔子家语》。《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献,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在《孔子家语》中,《问玉》篇作为第三十六篇,其内容涉及君子对玉的看法以及玉与人品的关系。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玉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是道德品质、精神追求和文化修养的代表。在《玉问》中,通过对玉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玉的独特理解和深刻见解。例如,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咏玉》中写道:“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表达了玉乃天地灵物,其价值不在于雕琢的华丽,而在于其天然的纯净与高洁。
从文学角度来看,《问玉》作为一篇文言文,其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例如,《孔子家语》中对君子与玉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君子应当以玉为榜样,保持谦逊和高尚的品质,这与宋玉的《对楚王问》中的“惟贤知贤,士民口中如何定得人品。楚王之问,自然失当;宋玉所对,意以为不见誉之故,由于不合于俗”相呼应。
《玉问》并非直接的文学作品,而是《孔子家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通过对玉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品德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