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烛携樽就药栏,今宵莫作等闲看。
凭谁计好留春住,常对花容尽醉欢。
三月晦夕赏芍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庭翼的《三月晦夕赏芍药》是一首描写赏花情景的诗作。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诗歌不仅是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反映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的重要载体。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古人赏花时的雅兴与闲情,同时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作者简介:徐庭翼(北湖居士),字受祺,别号素庵,是道光时期的一位文人,著有《慎余斋吟稿》一卷,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徐庭翼的作品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而《三月晦夕赏芍药》则是其作品中的佳作。
作品原文:《三月晦夕赏芍药》全文如下:“秉烛携樽就药栏,今宵莫作等閒看。凭谁计好留春住,常对花容尽醉欢。”这首诗以七言绝句的形式,生动描绘了夜晚赏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珍惜之情。
艺术特色:在艺术上,徐庭翼的这首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月光、花香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构建出一个静谧而美好的赏花场景;其次,诗人运用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芍药花以生命与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物质享受的精神享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徐庭翼的《三月晦夕赏芍药》不仅展现了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态度。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研究清代诗歌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