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泊舟望慧山

山色依篷窗,落帆对修岭。
蜿蜒九龙山,岚霏卧幽静。
楼观栖远椒,松竹掩人境。
石路林间暝,霞姿天外永。
缚屐勇难贾,登高迹谁省。
清泉初出山,雪瓯堪瀹茗。
坐久夜波生,疏钟白云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无锡泊舟望慧山》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孙衣言创作的词。该诗描绘了作者在无锡泊舟时远望慧山的壮阔景象,通过对惠山的细腻描摹,展现了其自然美和历史底蕴。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孙衣言(1843年-1908年),字子香,号梦兰,浙江海宁人,晚清时期著名诗人、学者,与厉鹗、严遂成并称为“浙西三大家”,工于骈文、词曲。他的诗词作品深受文人骚客的喜爱,对后世影响深远。
  1. 作品原文
    看风梢弄影,水叶摇凉,
    满目斜晖。
    不见题诗客,只诗情一片,吹上山眉。
    望中塔棱缥缈,无数暮云迷。
    正笛外闻渔,尊边款鹭,人在芦漪。
    相思。旧游处,有雪巘蒙烟,冻树藏曦。
    更践蘋花约,听鸣泉隔竹,如奏琴丝。
    欲寻煮茶风趣,幽梦落林扉。
    渐素月飞来,一声水鹤天际归。

  2. 诗意解析

  • 自然景观:诗歌开头描述了诗人泊舟时所见的自然景色,风吹动树叶,夕阳斜照,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氛围。这些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也为下文的人文情感铺垫了基调。
  • 人文情怀:诗中提及“不见题诗客”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文人雅士的怀念,同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和期待。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巧妙地表达了个人情感与历史的交融。
  • 历史记忆:诗句“望中塔棱缥缈,无数暮云迷”勾勒出一幅静谧的古寺图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
  • 生活情趣:结尾部分“欲寻煮茶风趣,幽梦落林扉”则转向日常生活,表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安宁。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脱态度。
  1. 文化背景与鉴赏
  • 此诗作创作于清末民初之际,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此诗,既有个人感慨也有时代印记。
  • 从艺术角度看,孙衣言的词句精炼、意境深远,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世界的交融,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审美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和象征手法,如“塔楞”、“暮云”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
  1. 名家点评
  • 孙衣言的词作在当时即受到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其作品多次被选入各种诗词集。例如,在《有正味斋集》中就收录了他的多首佳作。
  1. 作品赏析
  • 《无锡泊舟望慧山》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是对人生感悟的抒发,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通过对惠山秋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现代影响与传承
  • 在当代,孙衣言的这首词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传统的诗词艺术形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孙衣言的作品为现代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灵感来源。

《无锡泊舟望慧山》作为一部充满古典美感和文化意蕴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也值得人们深入探讨与学习。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而言,深入了解这类经典作品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