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日小憩茄冬社

竹翠山光扑面来,欲酬佳节在深杯。
白衣那遣文身著,黄菊毋劳绝域开。
已惯风多频落帽,不因乡远罢登台。
漫言此地无鸿雁,省却辽天一段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阳日小憩茄冬社》是清代诗人孙元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节这天,在一个名叫茄冬的地方休息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节日氛围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感悟。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竹翠山光扑面来,欲酬佳节在深杯。
    白衣那遣文身著,黄菊毋劳绝域开。
    已惯风多频落帽,不因乡远罢登台。
    漫言此地无鸿雁,省却辽天一段哀。

  2. 诗歌翻译
    竹林青翠,山色秀丽,美景迎面而来,想要在重阳节这一天好好享受。无需穿着白衣文身,也不用黄菊飘香到远方。
    已经习惯了风的吹拂频繁地落帽,不是因为远离家乡才不去登上高山。
    虽然常常听到鸿雁在辽远的地方哀啼,但这里可以免去这份哀愁。

  3.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歌开头“竹翠山光扑面来,欲酬佳节在深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画面,竹子青翠,山色秀丽,仿佛在迎接这个重阳佳节的到来。这种自然美的景象激发了作者想要在深酒杯中尽情享受的心情。
  • 情感表达:“白衣那遣文身著,黄菊毋劳绝域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情怀。在这里,作者用“白衣”和“文身”两个意象,暗示了一种世俗的束缚,而“黄菊”则象征着高洁和清雅。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
  • 人生感慨:“已惯风多频落帽,不因乡远罢登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感悟。这里的“风多”可能指的是生活的风风雨雨,而“落帽”则是比喻面对挫折时的洒脱态度。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 文化认同:“漫言此地无鸿雁,省却辽天一段哀。”表达了一种对故乡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鸿雁”在这里象征着远方和思念,而“辽天”则暗指遥远的家乡。通过这句话,作者传达了一种对于故乡和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和尊重。
  1. 艺术特色
  • 形象生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和感官描述,如“竹翠”、“山光”、“白衣”、“黄菊”等,这些生动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和氛围。
  • 含蓄隽永:诗中的许多意象和情感都留有余地,让读者在解读时产生共鸣,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
  1. 历史背景
    《重阳日小憩茄冬社》创作于清代,那时的中国文人墨客常常借重阳节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孙元衡作为清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

孙元衡的《重阳日小憩茄冬社》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对生活、自然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和体验。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