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海客言,寄嘲北庄友

道是求仙历险艰,半思利涉半跻攀。
千条岐路迷银矿,一片晴云想玉山。
贪挹龙涎乘莽葛,竞驱墨豹逐蜂蛮。
非关海客谈言妄,纵到瀛洲未肯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海客言,寄嘲北庄友人》是清代诗人孙元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意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围绕其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展开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
  • 孙元衡,字湘南,为江南桐城的人士,曾任台湾郡丞。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有《赤嵌集》等其他著作,显示了他博学多才的一面。
  • 《听海客言,寄嘲北庄友人》的创作时间为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文人墨客们普遍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
  • 该诗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个人理想追求的思考。诗中“贪挹龙涎乘莽葛,竞驱墨豹逐蜂蛮”等诗句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1. 主要内容
  • 诗歌开篇“道是求仙历险艰,半思利涉半跻攀”,表达了诗人对于求仙求道这一行为的复杂心理。一方面渴望超凡脱俗,另一方面又担忧道路艰险。
  • “千条岐路迷银矿,一片晴云想玉山”,通过描绘复杂的地理环境与丰富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期待。千条岔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与方向,而晴空下的玉山则寄托了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 结尾部分“非关海客谈言妄,纵到瀛洲未肯閒”,强调了诗人的独立思考和不随波逐流的性格,表明即使在仙境般的瀛洲(即传说中的海外三神山之一),他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1. 艺术特色
  • 在形式上,此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传统形式,韵律和谐,朗朗上口。这种形式的运用使得诗歌在传达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了音乐美。
  • 在内容上,诗中的意象丰富,如“银矿”、“玉山”等,都是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
  • 语言风格上,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文学技巧。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寄嘲北庄友人》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心态和社会现实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