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候

客久澹无欲,无鹊非所望。
断我近音信,无雁成两伤。
燕骄不肯蛰,仲冬来草堂。
菊以玉为蕊,榴如琴有房。
傍帷鸣蝘蜓,依户守蛈蟷。
宵深一叶堕,十月天微凉。
寄言闺中子,毋念我衣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物候》是一本由文学博士曾大兴所著的图书,旨在研究气候、物候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该书深入探讨了气候和物候如何激发作家的生命意识,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他们对生活和写作环境的选择。具体介绍如下:

  1. 气候物候影响生命意识:《感物候》揭示了一个观点,即气候、物候通过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来间接地影响文学创作的过程。作者指出,这种影响是通过“感时”现象实现的,即在面对自然变化时,作家能够触发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创作的思考。

  2. 地理分布与气候物候关系: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地理分布与气候、物候之间的关系,发现地理位置不仅影响了作家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和创作风格。例如,某些地区的诗人可能会因特定的气候条件而发展出独特的诗歌形式或主题。

  3. 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通过对不同地域作家的研究,作者发现了气候和物候如何影响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和生命状态。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地理上的选择,更深入到心理层面,影响作家的创作灵感和情感表达。

  4. 图表辅助分析: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研究成果,作者绘制了大量的图表,如中国历代文学家之气候带分布图、气候、物候、气质、文学家生命意识与文学作品风格之关系示意图等。这些图表不仅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视觉上的理解方式。

  5. 文学作品主题与情感:书中进一步分析了气候、物候对文学作品主题、人物心情、性格、命运及作品内部景观的影响。通过对古今诗词歌赋的分析,揭示了自然环境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

  6. 历史传统与现代联系:作者还提到了中国自古以来伤春悲秋、思乡念亲的诗歌抒情传统,以及北宋诗人如何将这些元素与个人经历和政治忧叹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

《感物候》不仅是对气候变化与文学创作关系的一种学术探讨,更是对文学艺术如何回应自然界变化的一种深刻反思。它为人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启发了人们对于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