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梅花庵访觉阿上人师

言访支公去,杳然云壑深。
遥闻一声磬,忽见梅花林。
空外激清响,孤烟生夕阴。
前期应不远,风雪辄相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百梅花庵访觉阿上人师》是清代诗人孙周的作品。以下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品简介:孙周,字文叔,江苏江都人,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2. 原文内容
    言访支公去,杳然云壑深。
    遥闻一声磬,忽见梅花林。
    空外激清响,孤烟生夕阴。
    前期应不远,风雪辄相寻。

  3. 注释译文

  •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前往拜访觉阿上人的过程,以及在梅花庵中的感受。
  • “言访支公去,杳然云壑深”描绘了作者前往拜访时的情境,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向往之情。
  • “遥闻一声磬,忽见梅花林”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梅花林中听到钟声的情景,以及看到梅花时的喜悦。
  • “空外激清响,孤烟生夕阴”进一步描绘了梅花林中的宁静与美丽,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 “前期应不远,风雪辄相寻”则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在风雪中也能相互寻觅,共度时光。
  1. 赏析评析
  • 孙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梅花庵中的美景和内心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 诗中的“杳然云壑深”、“忽见梅花林”等句子,不仅描绘了景色,更通过声音、色彩等元素,营造了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
  • 诗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思。
  1. 写作背景
  • 《五百梅花庵访觉阿上人师》创作于清代,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深入自然,寻找灵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孙周的这首作品显得尤为珍贵。
  • 梅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之一,常被赋予坚韧不拔、高洁独立的寓意。因此,诗中的梅花林不仅是大自然的美景,也是文人心中的一片净土。

《五百梅花庵访觉阿上人师》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孙周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真谛的探索。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