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

已逐风尘迹,敢嗟行路难。
五更山月小,六月海风寒。
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
兵戈消断久,无复惜荒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是一首描写边塞戍卒生活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揭示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1. 作者简介
  • 孙鲁,清代诗人,原名炜,字浩如,号啸甫,嘉善人。孙鲁有《遁吉斋诗草》,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 《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力。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句原文:“已逐风尘迹,敢嗟行路难。”描述了行者在风尘中艰难跋涉,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无奈。“五更山月小,六月海风寒。”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传达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戍鼓沈松径,村鸡啼竹阑。”则形象地描绘了边疆小镇的宁静与和谐。
  • 翻译:该诗的现代汉语翻译为:“我已经随着风尘走过了无数道路,不敢叹息路途的艰难。五更时山间的月亮显得格外细小,六月间海上的寒风刺骨。”
  1. 诗词赏析
  • 主题思想:《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通过对边塞戍卒艰苦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深深忧虑以及自己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五言律诗形式,韵律严谨,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1. 历史背景
  • 《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创作于清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边疆地区战事频发,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事的关注。

在深入了解以上内容后,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阅读体验:读者在阅读《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真实刻画。
  • 历史意义: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 现代应用:现代文学研究可以借鉴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促进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

《晓发龙江寨和王惺园学使》不仅是清代诗人孙鲁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解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