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传 · 春去

春去。何处?雨溟蒙,深径莺啼乱红。二十四番花信风。惺忪。海棠愁正浓。
遥想翠楼天共远。肠欲断。春绪随春换。两相思。春不知。不知。含情当语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传·春去》是一首由清代词人孙鼎臣创作的古典词,出自《苍筤集》。这首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即将离去时的景色和人物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介绍
  • 孙鼎臣(1819—1859),字子馀,号芝房,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五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读等职。他好诗文,对古今学术政教治乱有深入研究,著有《苍筤集》。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独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1. 诗词原文
    春去。何处?雨溟濛,深径莺啼乱红。二十四番花信风。惺忪。海棠愁正浓。遥想翠楼天共远。肠欲断。春绪随春换。两相思。春不知。不知。含情当语谁?

  2. 诗词解析

  • 意境与表达:《河传·春去》通过描绘春雨、莺啼、乱红等自然景象,传达出春天即将逝去的哀愁和无奈。词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暗示了春天变化无常,而“海棠愁正浓”则形象地表达了对春天逝去的感慨。
  • 情感与主题:整首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了一种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不舍。同时,也表达了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四季更迭的哲思。
  • 艺术特色:孙鼎臣在《河传·春去》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雨溟濛”、“莺啼乱红”等,这些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1. 历史背景与评价
  • 历史背景:孙鼎臣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因此,《河传·春去》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的词,也是其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反映。
  • 评价:《河传·春去》被认为是孙鼎臣的代表作之一,其优美的词句和深邃的情感深受后人喜爱。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河传·春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示了孙鼎臣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