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 客愁

昨夜芦花飞絮。闲着江潮不去。拚教梦来寻,暗把红绵泪雨。
且住。且住。又恐雪花点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如梦令 · 客愁》是徐釚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客居他乡时的孤独与忧愁

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徐釚(1636年—1708年),字电发,号虹亭、鞠庄、拙存,晚号枫江渔父,祖籍吴江(今属江苏苏州)。徐釚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还曾担任过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官。他的文学成就颇为显著,除了创作了《如梦令·客愁》外,还有《南州草堂集》。

《如梦令·客愁》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客居他乡时的情感状态。词中“昨夜芦花飞絮”开篇,便营造了一种萧瑟秋日的氛围,而“闲着江潮不去”则透露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拚教梦来寻”和“暗把红绵泪雨”两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痛苦,仿佛梦中寻觅也难以抚平心中的悲伤。而“且住”和“又恐雪花点树”则是诗人试图安慰自己,但又担心现实的残酷。

从文学角度来看,此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红绵泪雨”喻指泪水如同红色的丝绵一般,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同时,词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充满了情感深度。

《如梦令 · 客愁》不仅是徐釚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赏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心理调适方法,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