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石谷之秣陵

虞仲祠前三径纡,闻君踪迹惯江湖。
相逢第二泉边路,万树秋晴入画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王石谷之秣陵》是清代诗人徐乾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不仅是徐乾学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反映。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徐乾学(1631-1694),又名健庵、玉峰先生,是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与顾炎武有深厚的师友关系,且家族背景显赫,是江南昆山人,生于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他不仅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还曾担任刑部尚书等重要职务,并参与编纂多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尽管他的官途并不顺畅,多次因家人门客的不端行为受到弹劾,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和道德标准,被后人称道。

就作品内容而言,《送王石谷之秣陵》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水画卷。诗中“虞仲祠前三径纡”,虞仲祠位于古代文人雅集之地,三径纡则形容路径曲折、幽深,暗喻友人王石谷(即王石谷)的足迹遍及江湖各地,行踪不定,反映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事的超然态度。“相逢第二泉边路,万树秋晴入画图”更是将自然之美与人的精神境界巧妙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从诗歌的艺术风格来看,此诗语言凝练含蓄,寓意深远。通过对比虞仲祠前曲折的小径与第二泉边的宁静道路,以及对秋日晴空下树木美景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的人生态度和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个人的经历和追求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曾经官至刑部尚书的文人,徐乾学在官场的浮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形成了一种深沉而又不失灵动的艺术风格。

从社会影响来看,《送王石谷之秣陵》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被后世所传颂,更因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而备受推崇。这首诗作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由与和谐人生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精神独立与人格尊严的追求。在文学史上,它成为了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和生活状态的重要资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乾学的《送王石谷之秣陵》不仅是其个人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