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晓发

一鸟破寒绿,秋意闲如客。
朝日明林端,霜叶自修饰。
岭下乱水分,山根孤烟直。
默默远游子,摇摇去何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途中晓发》是唐代文学家崔曙创作的一首五律,体现了诗人在旅途中因清晨时分的景色和心情而触发的创作灵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崔曙,唐朝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731年)第一名进士。虽然仕途不顺,只做过一些小官如河南尉,但他喜爱交游,与友人关系密切。他的诗歌风格以言词款要、情趣悲凉著称,尤其在送别和登楼之作中能触动人心。
  1. 作品原文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
    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
    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

  2. 作品赏析

  •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首二句写晨起之景及作者的行程,“晓霁”即清晨雨后天气晴好之意。长风拂动,吹得云彩轻盈飘散,诗人于是挥舞着劳歌声启程远行。
  • 云轻归海急,月满下山迟:接下来四句描绘的是旅途中的景物变化,“归海疾”形容云彩归向大海的速度之快,“下山迟”则反衬出月亮缓缓下山的景象。
  •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此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站在高处远望故乡,心中满是忧愁和悲凉。
  • 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故乡故林的遥远感伤以及此时正是落花时节的凄凉之感。
  1. 创作背景
  • 崔曙的生平并不显赫,其具体的创作背景也无从知晓。但作为当时知名的文人,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文献记载,关于《途中晓发》的创作背景只能依靠推测进行理解。

崔曙的《途中晓发》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进一步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关推荐